6.上帝在人间

​美国社会的宗教,或曰宗教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宗教是许多人生活的不可分离的部分。理解美国,不能离开理解美国的宗教生活。进入任何社区,城市也罢,乡村也罢,映入眼帘的必然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教堂。在一个城市中,教堂之多,往往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

​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信宗教,甚至可以说并不是所有去教堂的人都信教。信教和去教堂的人,大有不同。但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他们走进教堂里来了。圣诞节更是宗教生活和宗教情感的体现。圣诞节纪念耶稣基督降世,但这个节日早已世俗化,成为民间的一个节日。同时它也还是一个宗教节日,宗教组织在这个时期会组织各类活动。非宗教组织也一样。

​我圣诞节前夕去听了了一个市交响乐团举办的专场音乐会。这类音乐会每年举行一次,唱大致相同的歌曲,均是赞美诗,歌颂救世主。这次的音乐会上演出了亨德尔的《弥赛亚》(Messiah,救世主之意)。当唱到其中一首名叫(《哈利路亚》)的歌曲时,按乔治二世以来的惯例,全场起立。《哈利路亚》即赞美主:“这个世界的王国变成主和基督的王国,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将世世代代统治我们。”不少美国人在心理上依赖宗教或宗教组织,这造成宗教在美国社会势力强大的局面。

​美国人信教,但差别很大。虔诚的教徒有之,他们仍为真正的信徒,怀着非常严肃的崇敬心情来敬仰上帝。他们每周日去教堂望弥撒或做礼拜,积极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也延续传统的家庭宗教生活。我曾在一位相当有地位的金融界人士家中做客。他们在吃晩饭时还要做祷告,主客人拉着手,由其女儿用拉丁文念了一通祷告词。

​有的人家也每周日去教堂,但并不信教,并不Religious(虔诚)。他们习惯于去教堂,每次必去不可,不去便会感到若有所失。我与一位神学教授讨论过这个向题。他说,真正信教的不多,大部分去教堂的人并不信教。但他们可以在教堂里找到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一个生活圈子,见到朋友、熟人,可以聊天,可以有一种团体生活。另外有些人保持与教会的密切关系,是因为教会的慈善服务。教会进行大量的慈善活动,不少穷人和有难处的人受惠于教会,自然也与教会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总之,有众多的人走进教堂,但在情感、认识和目的上有所差别。

​宗教之所以能产生这样强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宗教的世俗化。宗教活动没有那样多的神秘色彩,与中世纪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组织已大为不同。不少大型的现代化教堂均十分摩登,完全没有旧时教堂尖顶塔搂的风格,而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的情调。不少现代化风格的教堂成为争论的对象。教堂里富丽堂皇,青松翠叶装饰。上帝和基督大概连想都不敢想。

​宗教组织同时也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传播宗教。几大电台星期天都播送祷告节目,传至千家方户。由著名的牧师主持仪式,所传播的也大多关及每个人日常生活之烦恼与需要。有时候讲一个人如何能成功,有时候讲一个人为何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如此等等。所有题材,都与《圣经》中的语录联系起来。在汉城举行奥运会时,一位著名的牧师在汉城举行祷告,向美国直播,主题是:“在你要求之前,我就会满足你。”这是《圣经》中的话。牧师说,为什么奥运会期间汉城有这样好的天气,是因为上帝在入们请求之前就满足了人们的这个愿望。如此等等。现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把宗教文化传播到四野八荒,这是十七、十八世纪的传教士所不能比拟的。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大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宗教文化,耳濡目染。

​宗教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另一原因是宗教组织组织了大量的慈善洁动。宗教组织有自己的慈善事业,是非赢利性的,经费来自信徒的馈赠。宗教组织往往非常富有?因为不少信徒为了拯救自己的心灵或表明自己的虔诚,大把大把地向教会捐款。这些款项不需收税,由教会支配。教会组织各种慈善活动,救济穷人。如一个教会每周四供应免费午餐,任何人都可以去畅怀大吃。每逢过节,如感恩节,圣诞节,教会便会安排来自外国的学生到美国人家中做客。教会也往往组织旅游,费用很低,在外面住在教徒的家中。诸如此类的活动教会做得不少。在美国这样一个私有制的国家中,政府承担的责任有限,不少无依无靠的人均投入教会怀抱。教会与其他类型的组织,共同吸引着这层人,这是美国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的宗教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各式各样的宗教,名目繁多。美国人一般对一种宗教与另一种宗教究竟有什么差别并不关注。他们弄不清究竟有何本质不同,他们只是依从一种宗敦,这就足够了。宗教组织多如牛毛,有时候几个人也可以宣称自己信仰一种与众不同的宗教。宗教自由在宪法上受到保护。任何人宣布自己有一种宗,是其他往何人不能禁止的。哪怕有一天一个人说本人创立的宗教相信蜜蜂为世界的天使,别人也没有办法,只有不信他。由邪恶宗教引起的悲剧不是没有。如琼斯创立的人民圣殿教,最后强迫九百多名信徒在奎亚那集体自杀,一时震撼世界。

​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并非只具有狭隘的意义,它们同时也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宗教组织的庞大和活跃,宗教活动的繁多和广泛,本身就构成一个重要的社会机制。这套机制联系着成千上万的人,协调着成千上万的人,因而有着不可低估的社会功能。说它有社会功能是指它们在公共生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罗宾·洛温(RobinW·Lovin)在《宗教和美国公众生活》一书中的分析是:(一)宗教可以起维护秩序的作用,宗教保证着权威的模式和民众必要的服从,使得有组织的人类生活可以继续。没有宗教的社会是处在混乱边缘的社会,宗教告诫人们服从上帝和世间的秩序;(二)宗教生活维持并保护着人们的自由。宗教生活对公共生活的最大贡献就是自由。美国的宗教与欧洲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它一来到这块大地上就信仰自由,而且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来到这里。宗教共同体竭力保护自己的自由,同时也保护了社会的自由,因为没有社会自由,宗教自由也不会存在。宗教自由给人们一种信念,促使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也追求自由;(三)宗教生活促进了社会正义。因为宗教传播上帝的福音,宣传平等,这种精神促进了公共生活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他认为,此三点,为宗教与公共生活之间的三个基本关系。

​细观宗教之功能,我们可以说,洛温的意见并不全面,宗教有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但宗教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讳言。问题是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条件下,这种功能有大有小。归纳这些社会功能,从社会政治管理的角度出发,可以说宗教有三项基本功能:

  • 能够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组织系统,它能独立地按照自己的原则管理归依它的人们;
  • 能够构成一个道德价值系统,指导和协调人们的行为;
  • 能够构成一个有力的辐射系统,可以将自己的活动和观念传及杜会整体。

​当然,以上三项功能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否则往往贻害社会。在不少社会中,宗教是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宗教要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需要两个前提:

​其一是宗教的非政治化。宗教不能成为政治的工具或成为政治的主宰。中世纪的状况是后者,表现为一种愚昧的专制;现代有些国家实践前者,表现为一种专制的愚昧。

​其二是宗教的非迷信化。宗教不能成为迷信,成为迷信就会发生火烧布鲁诺,将童男童女送于河神,求神寻丹的荒诞行为。迷信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宗教更多的在于个人的道德情操修养,追求自律和奉献,迷信往往要求个人奉献于一种观念,不要求理性的过程,只有更多的盲目性和对自我的畏惧。凡是在宗教与迷信没有真正分开的地方,宗教就不能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

​一个社会有一套宗教组织来协调相当一部分人的活动,来为相当一部分人制定一套道德规范和价格规范,可能在总体上有利于共同体生活。不少大思想家均谈到一个理想社会中宗教的不可或缺性,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一个没有宗教生活的社会,将会失去―个重要的自行的管理机制,政治体制的任务将更加沉重。在宗教存在的地方,政治系统的作用在于协调它们,不使其逾越共同的规范。

​宗教在美国如此之发达,与美国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似有所格格不入。这是一个人类理性之谜。其实美国人对待宗教问题是十分理性的,正象他们对待科学技术一样。一种宗教在美国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发展成一种迷信。而在其他一些国家中,没有高科技的度展,往往会导致迷信。科技的高度发展,制约了宗教非理性化的潜在可能性。社会表现为一个奇怪的过程,知识越进步,宗教越没有危险性,宗教便越活跃。

​自然,任何事物都会成为人们利用的对象,宗教也不例外。最近美国电视报刊集中报道了一位电视布道牧师的丑闻。他与一位妇女私通,同时挪用数以万的信徒捐款谋取私利,成为一大丑闻。这一事件告诉人们,宗教可以有益于社会,也可以有害于社会,任何有宗教的社会时时均面临着这一难题。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