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边远地区
这里说的“边远地区”,只是借用这个概念。其实这些地区既不边,也不远。就在现代化的城市旁边。我说的“边远地区”指的是亚美尼亚人的居住区。亚美尼亚人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群体。其主要特征就是拒绝现代化,与高度发达的先进科学技术格格不入,依然保持着十七、十八世纪传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吸引了整个世界,并且冲击着整个世界,但却没有冲击到近在眼前的亚美尼亚人。
离开爱荷华市(IowaCity)不远,大约十几分钟的汽车行程,就有一块亚美尼亚人的居住区,叫科罗那(Kolona)。带着上述问题,我来到这个地方。在快要进入科罗那时,就可以在公路上看到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式样的马车、一匹马拖着一个小车厢,里面坐着一般穿着黑色服装的亚美尼亚人。这里的公路也有特别的设计,在汽车道两旁,划了马车道。因为亚美尼亚人不接受现代化的汽车,要坐马车。政府有关部门花了很多气力才说服他们,马车在公路上是非常危险的,要他们在马车后面,装一块醒目的红牌子,提醒开车的人注意。
奇怪的亚美尼亚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他们要到美国?这是解开这个谜的一个重要线索。亚美尼亚人从欧洲移民过来。他们形成于十八世纪欧洲的宗教动乱之中。亚美尼亚人有自己的宗教,但他们受到当时正统宗教的迫害。据闻当时的国家教会对他们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将他们烧死,处刑,关押等。大约从1750年起,一些亚美尼亚人为了躲避迫害,开始流浪,他们去过德国、法国、荷兰和俄国,但始终没有找到安身之地。随之他们决定投奔“新世界”。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土地并拥有土地。亚美尼亚人十分看重土地,他们认为土地是上帝赐予的看得见的礼物,无比珍贵,人不能离开土地。这种信念是亚美尼亚人死守土地,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一个基本原因。今天美国大约有112个亚美尼亚人居住地,遍布全美国。虽然不同的居住地有不同的变化,如亚美尼亚人以耕种为主,有些地方的亚美尼亚人接受了拖拉机和康拜因。但总的说来他们维持着古老的生活精神和生活方式。
何谓古老的生活精神和生活方式?亚美尼亚人的生活精神是采纳任何东西时要看它们有没有用?衣服可以御寒,但不能艳美。亚美尼亚人一度拒绝金属纽扣,认为这是一种奢侈,象征财富。家里不可挂色彩绚丽的图画。他们往往挂一些画面单调的年历。这反映了亚美尼亚人的生活精神:简朴、自然、自足。
亚美尼亚人的生活方式也很奇特,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在最典型的亚美尼亚人的居住地,他们拒绝使用电,因而这些村子里没有电。这体现着亚美尼亚人的自足精神。亚美尼亚人长期受迫害,养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依靠外界。他们拒绝使用拖拉机和康拜因,主要用马做生产工具。妇女都穿着旧式的裙子,没有人穿现代的牛仔裤。美国人一般家家有电话,然而亚美尼亚人的家中没有电话。有些地方的亚美尼亚人接受了洗衣机和冰箱,但他们不用外面的电,而是用自己的柴油机发电。亚美尼亚人外出走动,都乘马车。许多亚美尼亚人一辈子没有去过十分钟汽车路的爱荷华城。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他们是一个很闭塞、很落后的群体。他们自己大约并不清楚世界上发生了并么,但他们觉得生活得很悠闲自得,也符合他们的宗教信仰。
亚美尼亚人述有一些令现代人迷惑不解的行为。冬天,男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到河面上去采冰,然后运回来保存起来以度过暑天。他们懂得很好的保存冰的技木,大概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九月。传統的取冰技术取代冰箱的功能。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保存冰的方法。如今虽然不是非做这项劳作不可,但亚美尼亚人把这视为保持其精神的一个部分。亚美尼亚人在家里讲一种德语方言,不讲英语,他们有自己的学校,但大部分儿童受不到髙等教育,因为他们自己的学校教育水准不高,他们也不愿意去大城市。
亚美尼亚人的宗教生活也别具一格。他们大约两周举行一次活动,轮流在各家举行。大家围着这家的房子,举行活动。被选中的这家人家,要做精心的准备,还要准备午餐。亚美尼亚人是父权制的,妇女没有什么权利,得听男人的。每个男孩女孩都要学会驭马,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二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么多年来,尽管亚美尼並人有这样和那样不同的变化,但这个群体的基本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如此强大的现代文明没能影响并改造他们?西方文明不是冲击了很多非常遥远的民族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访问了住在科罗娜的一位作家,叫约翰•M•齐林斯基(John·M·Zielinski)o她写过一本书,叫《跨越美国的亚美尼亚人》。她的回答是:“试想一个人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受这样严格的教育,他就不容易抛弃送些观念。另外?亚美尼亚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从事现代化工作的技能,他们所受的训练就是耕耘。他们在这里才感到是最安全的。”我想后一句话是亚美尼亚人最根本的心理积淀。齐林斯基补充说;“另一方面,美国宪法保证他们有这种权利,政府不能强行改鸾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
这是一个真正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在世界现代化的心脏地带,有这么一批人拒绝现代化。他们的边远地区不是在地理范围内,而是在精神世界。他们自愿隔离于现代化。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看法:如果人们在精神领域中拒绝现代化,那么现代化就难以侵入他们。这种现象在不同社会中都可看到。现代化真正的动力在人们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就是“心理安全感”。亚美尼亚人觉得他们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最安全的环境,如果改变它就会是危机和动乱。这种心理恐惧也是他们拒绝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化过程自然是改造旧社会结构的过程,也是某种安全感消失的过程。如果人们均对安全环境的消失感到害怕,现代化乃至任何社会变革都会遇到强大无比的阻力。
社会在协调这些矛盾时,釆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听之任之,并不强求一律。它也无法强求一律。如果政府强迫亚美尼亚人接受现代化,那它只会给自己増加压力。象亚美尼亚人这类的例子,在美国很多。不少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主流格格不入,但它们可以存在。社会的一部分矛盾就在这种眼开眼闭中化解了。没有人为亚美尼亚人的落后感到脸红,反而认为这是美国精神的典型反映。美国社会的一些管理方法实际上是不加管理。这在某种条件下是一种较有效的管理方法。
回来时,看到一对老夫老妻赶着马车走在现代化的公路上。他们是那样心安,那样自得。难道是现代化错了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伴随着由此而带来的便利和为此而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