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电视辩论
1988年的总统大选,与过去一样,紧锣密鼓,十分热闹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两位对手到处作竞选演说和活动。每天都有新花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争取选民。他们的纲领性争论我已在前面描述过(见第六章第1节“争夺白宫")。实际上这种活动重要的不是让选民懂得他们的政治纲领。美国有足够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任何人想了解它们的政治观点并非难事。这种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扩大影响树立形舉,联络感情,壮Data产势。选民发展到今天,已不太注重从政治纲领考虑问题,不少人很看重总统候选人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形象。有一位大学教授对我说不喜欢布什,我说为什么,他答道:“布什的脸看上去不可靠,杜卡基斯要可靠得多。”这算是什么标准?
1988年大选的一个高潮是9月25日晚上举行的布什和杜卡基斯的电视辩论,将通过电视向全国观众直播,时间为90分钟。不少人对这场辩论很关心。爱荷华大学政治学系的教授早就在谈论此事,也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当然也有不少人置之不理。事后,电视波了一些镜头,记者在大街上采访了几位行人,都说没有留神,没有看。政治学习教授们当天下午有一个野餐会。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大家都驱车回家,等候辩论。
我在一位教授家看电视转播。他夫人是搞激光的,也坐在那里静气以候。他的儿子是一位小学生,似乎也兴味盎然,并且一直看到了最后。7点钟,辩论开始。会场上有两个对置的讲台,布什和杜卡基斯一人一个,在他们前方,坐着电视节目主持人四位,当然是资深的记者,负责提问。后面是一个很大的会场,大约有几百人坐在下面。在播音员桌子的前面,有红灯和绿灯,以指示发言人时间。播音员背对观众,与发言人命对面。他们坐着,两位显赫的人选却站着。
发言的程序大致如下,一位记者先提一个问题给其中一位候选人,然后候选人回答,回答完毕后,由另一位候选人评论,其实就是反驳。双方得到问题的数目大致相等。
辩论应当说是激烈的。布什曾在辩论中说:“我希望这是一个不那么友好的夜晩。”双方就税收、赤字、教育、毒品、流产、军备和国际关系展开了辩论。内容Data致上是重申他们在各种场合就这些问题发表的见解,因为是现场交锋,总要显示一点机智和幽默。一上来,杜卡基斯就说:“如果他能做到,他就成了美国政治的JoeIsuzu。”影射布什象电视广告商那棒卖狗皮膏药,引得全场哄堂大笑。不久,布什也说了一句精彩的话;,说:“这个回答就象波士顿港那样清楚。”波士顿是麻萨诸塞州御州府,污染严重,杜卡基斯是那里的州长,布什意指杜卡基斯说不清楚。双方还有一些针锋相对的交锋。杜说:“我想保证决不与巴拿马的独裁者打交道。”这里指的是诺列加,布什说:“七届政府都与诺列加打交道,但里根——布什政府使他走向正义。”杜卡基斯说:“对夫多数人说来,奎尔总统的概念令人惶惶不会。”奎尔是布什的副总统候选人。布什说:“他干得十分出色。”杜卡基斯说:“显然副总统是怀疑我的爱国主义。我爱这个国家,我信仰它,”布什说:“我并没有怀疑您的爱国主义,而是我们能让国家变得那么左吗?他离开了这一点,离开了美国的主流。”整个辩论持续了90分钟,会扬上时有掌声和笑声。
由于紧张,两位候选人也犯了错误。布什有一次称自己为“总统”而非“副总统”。杜卡基斯也有一次讲错引起哄堂大笑。布什老练,讲到一半想不起一个防务系统的名字,就说:“只有冰人才永远不会犯错误。”过了一会儿,主持人算错了时间,时间未到就让布什停止发言,布什声辩后,主持人说:“对乎起,我搞错了,您说过人人都会犯错误。”在辩论中双方是动足了脑筋。布什称杜卡基斯为麻萨诸塞州州长,想给人造成一个印象,杜只是“地方官员”。而杜卡基斯则称布什为布什先生或乔治,避而不提副总统的头衔。在辩论中这些方面都重于实质性的肉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候选人能否在心理上征服选民。除此以外,双方还特别注意形象。报纸评论说,两位候选人语言、音色、风格都很成功。两位都是久经沙场的政客,自然能说会道。在美国做政客的第一条件是要会说。服装也经过精心筹划。杜卡基斯的竞选顾问弗兰克·格里尔说,为了保证形象优雅,杜卡基斯带了好几件衬衫和好几条领带,以便上镜头。杜卡基斯穿的蓝灰色西裝,白村衫,红领带,布什也,样。美国人的观念是,政治家的形象不是个人问题,而是老百姓对他们有没有信心的问题,所以都十分注重形象。
辩论完毕之后,各界纷纷发表评论。有人说布什赢了,有人说杜卡基斯赢了。人们发表评论时感情色彩很浓,支持谁就说谁好。记者当场采访了位候选人竞选班子的成员,都说自己好。我们看一下几家电视台主持人的评论。NBG:“难说谁输谁赢。”ABC:“两人都很出色,不过杜卡基斯略好,也许他赢了。”CBS:“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有赢家,杜卡基斯稍好一点。”CNN:“乔治•布什胜了。”另外,马上就有人做民意调查,看看谁得分多。我的印象是,两人差不多,但布什更老练,有国际政治的经验,有全国性政治的见识,杜卡基斯在这方面稍差一点,但杜卡基斯有有利的一面,因为公众对布什的期望值高,他只要能应付布什,并不需要占明显的上风,就可以交待了。
这种程序十分有意思,其公开性程度很高。此种辩论就是踢例。最高一级行政首脑的选举可以公开辩论,使其成为一种真正的公众事务,尽管候选人有强大的党派背景,平民百姓无从问津。当然平民百姓可以加入该党,可以志愿为该党候选人做工作:助选、拉票,也可以捐款等等,但如果要获胜,就得搞公共关系。美国政治制度的特性促使各种政治团体和党派追求这种公开性,不然的话,无法当选。
在扩大公开性方面,社会有两种动力:一是来自要想取胜的党派,另是来自公众。在不少社会中,提高公开性的要求往往来自后者。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使大多数人不再理会抽象的政治原则或什么:方案,而要对一个政治家有感性认识。体制又从另一方面促使人们这样去做。任何人想当这官职,必须获得选票、没有选票,便无从谈起。选票的力量推动他们去想方设法尽量公。各位候选人到处游说,做姿态、上电视,目的也在于此。奎尔之所以令人不放心,部分原因在他太年轻,也可能太嫩。把公众事务交给这样的人,有些人心里总有点木踏实,不少人是这么想的。其实美国人对政治兴趣不大,兴趣大的是这个人怎么样,这叫做“政治的非政治化”。
这种辩论形式,也为公众更好地认识候选人提供了条件。很长一段时间,成年公民也有投票权,但选民从来不知道选的是谁,怎么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主张,选票是投了,但没有民主。民主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充分了解下的选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难乎其难,美国也没有百分之百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