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游离少年

​家庭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组织的松散,在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促进社会发展,还是相反?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使人担心谁会认真承担家庭的责任。年轻夫妇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解決家庭责任。在中小城市和乡村里的家庭中,我觉得家庭观念还较浓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家庭责任也较明确。尽管美国的社会机制使人明确知道子女的不可依赖性,但有责任感的家长依然尽自己的义务,把孩子抚养到成年。

​然而,个人主义和私域观念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至家庭关系中也笼罩着这种氛围。我觉得这种家庭精神——个人主义和私域——使家庭关系较难以调整,家庭中紧张态势(Tension)较大。父母很难管理较大的孩子,尽管父母可能是正确的。父母因为要维持自己的私域,有时难以考虑周全子女的愿望。夫妇之间由于同样的原因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美国的离婚率很高,根多原因不是社会和其他问题,而是个人的精神问题。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克莱默夫妇》,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精神状况带来的问题。值得注意的不是乔安娜出走的说不清楚的理由,而是丈夫对孩子的态度。家庭中的这种内在精神带来了不少问题:离婚率高,单身家长多,游离少年多等。我们来看一下游离少年的问题。

​游离少年的概念是新加坡人的概念,类似于中国的“逃夜”和北京土话“涮夜”之类。家庭问题首先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由于家庭矛盾导致青少年出走,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我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重要,是在于青年乃一个社会的未来。失去了一代青年,就失去了未来。社会的未来如何?答案也在于青年一代的成长。美国人也深谙此道,参院青少年犯罪调查委员会主席伯奇·百恩(Birch Bayh)在19763年就说过:“我们的青年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社会固然能培养出大批精英。但对一个社会来说,需要精英,也需要大众。如果大众是“垮掉的一代”,社会何以进步?

​从家庭的组合,走到游离少年,只是想从游离少年的现象追溯家庭的功能。手头有阿诺德·P·鲁宾(Arnold P·Rubin》写的著作,《少年违法:美国的游离少年》。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虽然出版于12年前,但仍然有价值。

​游离少年在美国较为严重。1975年的估计是每年100万,这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与美国2亿多人口相比,这不是一个小的数宇。1973年,警察当局抓住的游离少年达26.5万。游离少年指的是未成年的儿童和少年未经父母同意离家出走。最小的有10岁左有的儿童。我们可以看一下鲁宾描写的一些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和结果。

  • 泰丽,“我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家里紧张空气太浓。”泰丽17岁,她说她不想回去,家里太紧张。也不想去学校,学校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 兰迪,17岁,来自弗罗里达,“父亲把我放上公共汽车,对我说,不要让我再见到你。”他说他出走的原因是,“我父母想摆脱负担……他们认为我的脑子有问题。”他和他的妹妹是收养的。
  • 卡西,圣地亚哥,13岁开始游离,她说她不能同她的继父在一起,他是酒鬼。他的父亲打她,“有一天我回家晚了一个小时,与一个朋友一起走回家,他就想打我的朋友,我母亲阻止了他。他用皮带打我,问我为什么晚回家,并拿刀来,母亲阻止了他。”
  • 里克,12岁,里克的父母不住在一起,他有七年没有见到母亲。他和父亲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三个人都是酒鬼。他父亲暍了酒就揍他。
  • 白基,来自非常舒适的家庭,“我的母亲健康非常糟糕,家里很乱,她希望别人注意她,有时揍我来达到这个目的。”跑了两次以后回到家里,她父亲告诉她不能住在家里,她离家出走,住在街上一个月许。
  • 伯克斯特,15岁,在纽约被杀害,警察局说是被她的“顾客”杀害的。她曾因卖淫被警察局抓住。但她使警察局相信她已有19岁,是第一次干,警察放了她。第二天夜里被杀害。
  • 自克莱,出走之后卖淫被抓,后来被害。原因是她父亲十牢前离家出走,不告而别,家庭陷于贫困,不能不依靠政府资助。她想摆脱这种境况。

​我仅随便在鲁宾提到的各种例子里举了几项。可以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家庭紧张气氛纷起的,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紧张气氛。当然也有些儿童因家长不给买高保真音响设备之类的原因而出走的。可是,更深的原因在于不少家庭无法达到真正的内在和谐。人人都想有个人主义和私域,如何会有真正的和谐。个人主义和私域是美国社会重要的价值观,但它们是否在任何限度内都是有利无弊的?再好的东面,如果让其无限度地泛滥,必然走向反面。在美国,工作部门一般很少关注个人的私域。家庭是否也应如此?或者需要某种调和呢?

​游离少年至少反映了家庭缺少吸引力。这个社会问题也意味着社会发展的两个问题:

​其一,家庭的社会功能有弱化趋势。家庭是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场所,也是协调社会一部分矛盾的场所。由于家庭关系的演变,大量的青少年问题就交给了社会。单为游离少年之事,政府每年要花上千万的美元。相应地,政府也建立了游离少年的收留所等组织和设施。这实际上增加了社会的压力,增加了政府的开支,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二,青少年从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能否具备一个社杜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结构。青少年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虽然不可强迫,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这样大数目的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对一个社会的预后不良。实际上,大量的游离少年参与犯罪或成为犯罪的对象,失去了教育机会。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日本有完整的青少年教养机制有密切的关系。可能用西方文化的观点看,日本的做法不能接受,但日本的成功告诉人们,相背的道路可能意味着失败。每个社会都应找到良好的机制来达到这个目标。美国的今后几代还能撑住美国的架子吗?许多美国人也怀疑。

​一个社会的发展,固然要依靠政治体制、企业、金融、科技、文化,但也要依靠基本组织——家庭。问题是怎样协调不断发展的社会精神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这决定社会政治协调的幅度。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