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观念
对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或家庭组织,受过东方充分熏陶的人大多不敢苟同,也不欣赏。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与几十年前已大不相同。当然,美国的家庭成千上万,也各不相同我们分析的只是典型的、代表主流的美国家庭观念。
组成家庭,很重要的是有一男一女结合。对大部分美国男男女女来说,这种结合并不能妨碍他们每个人的私域(privacy)。许多夫妇都相敬如宾,互不干涉对方的私域。他们之间这种关系模式,在中国和日本是不能接受的。男女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是商量性的,听上去就象是两个不怎么认识的人在谈一件事情。当然,也存往融洽的家庭。
美国人的夫妻生活发展到这一步,是社会长期以来追求个人主义的结果。美国人自小就受到这种训练,视这种价值比任何价值都重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这种教育,已变得不那么善于与人打交道,已不会与人共同生活。我个人认为,这是美国社会将来的一个难题。结婚并不能打破在每个人心里筑起的这座堡垒,特别是年轻夫妻。年老的夫妻似乎更需要相互依赖,不那么注意维持内心的屏障。
这道屏障是如何形成的?这要从美国人自幼的环境谈起,谈起来我觉得不少的年轻夫妇太个人主义,太自私,不太注意对儿童的扶养和教育,不象东方人那样望子成龙,也不象传统的西方人那样倾注心血。很小的孩子,甚至连一岁还不到,一般就被送入单独的房间,美国人的观念是,这使孩子学会拥有私域,学会拥有自己的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保护家长的私域。这是让儿童学会独立的起步。美国人高度评价独立和个人主义。家长们向孩子们灌输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保护自己。他们不希望由于孩子的降生而使自己失去这些。他们内心的这些兴许是无意识的动机推动他们鼓励孩子去“追求第一”和“自立”。从社会效果说,也许有积极的意义。还子们很早就受到教育,应当自己做决定,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使家长可以较早地摆脱孩子的纠缠。
儿童很早就开始挣钱,家长也会给他们一些钱。不少很小的孩子在银行有户头。9岁至10岁的儿童可以为邻居送报紙,13岁至18岁的孩子可以为邻居看孩子。美国社会是一个金钱社会,家长们深知要使孩子获得独立,必须强迫他们学会与金钱打交道。
到了18岁至21岁,家长们便鼓励孩子离开家庭,过独立生活。一般来说,孩子们到了这个岁数,都外出自谋生计。孩于外出之后,与家庭的关系,从中国人的观念来看,十分淡漠。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子女打电话给父母,说某日几点钟来,几点钟走,届时便走。年轻人进入社会就象进入战场,要想有一个较好的生活,不能不使出浑身解数。这种压力也迫使他们无力顾及父母。我知道有些人很爱他们的父母,但他们没有时间经常去看他们。我也知道许多人对老人很淡漠。不少老人住在养老院或什么地方,子女等于没有作用。不论出于哪种情况,予女要赡养老人极力困难。老人的现状教给年轻人的是什么呢?会在年轻人身上留下什么烙印呢?
父母一般也不管子女的婚事,那均由子女自己决定。子女只是把女朋友或男朋友带回家里与父母见见面。美国人在这方面较为随便,豪门望族可能严厉一些。父母也都是这样过来的人。青年一般在中学就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性的观念较为开放,父母们对十五、十六岁的孩子的异性朋友,并无反对意见。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就把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女朋友带到课堂里来,介绍给大家。她的儿子才十五岁。我问她对这种关系有何想法。她说她觉得很好,儿子的女朋友比他为大岁,有自己的汽车,不让她儿子喝酒、抽烟。接受这种事实在美国人看来是家常便饭,因为父母也是这么过来的。女朋友、男朋友的概念决不意味着结婚,当然,也有可能结婚。
对子女的态度是由各种原因产生的,其实我觉得许多人很爱他们的孩子。然而,一般家庭必须让孩子早早独立,供养不起,所以他们无法去爱。反过来,子女也爱父母,但父母的晩年不能依赖子女,子女是无法负担的,因而子女也无法去爱。这层关系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晩年得依靠赴会保险或福利制度,而不能依靠子女。老人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中国文化中包含浓烈的养儿防老的因素,孝道也为中国文化基本概念之一。美国人不是不想有这种观念,而是无法有。有位朋友说,除了文化的因素,物质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养儿防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势必减弱。
老人的现在就是青年人的未来。老人的这种状况影响着年轻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从他们开始有孩子起,他们内心中就十分明白,这个孩子将来是不能依靠的,扶养他是一种单方面的义务,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指望什么报答。这会对父母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父母要真正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即战胜他们自身从小形成的个人主义(不是贬意的,而是指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代代相传,要选择新的开端极不容易,这是未来的一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战后这些年的发展、家庭这个细胞在美国已经分解。表面上看,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但实际上,真正的社会细胞在美国是个人。家庭组织和家庭观念正在加速这个分解过程。过分传统的家庭对个人的束缚太紧,不利于个人发展/但过分松散的家庭是否就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呢?家庭本来可以协调不少人际矛盾和人际关系。在家庭分化之后,这些矛盾就得交给社会了。
政府承担着沉重的由于家庭分化而产生的负担,从儿童教育到老人问题。这成为经济和杜会发展的一大包袱。但在家庭组织日益分化的今天,这个包袱可能会越来越大。政府能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情感上的问题谁来调节?家庭的分化使社会失去了不少人情,这对一个和谐社会也是不利的。
不少人对家庭的演变也忧心忡仲。新保守主义思潮便是代表之一。新保守主义强调家庭的作用,不少人希望家庭能传递宗教、道德、伦理等基本规范。不过在美国社会这种机制下,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社会究竟以个人为细胞好还是以家庭为细胞好,家庭应该如何组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观念。美国社会至今依然是以家庭为社会基层的单位。但在精神上,家庭正在被架空,而社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以个人为细胞的调节机制。最后要问两个问题:
- 人性究竟适应于过有家庭情感的生活还是没有家庭情感的生活?
- 个人主义是情感选择的还是不得不接受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必然导致传统家庭的分解,美国社会走过的道路似乎是这样。现代化与传统社会结构之间是两难困境。我在新加坡时就深感这个问题的困难。新加坡是华人社会,也是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发达之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家庭分解的危险。新加坡力图通过儒家文化来缓和现代化的冲击波。家庭观念和家庭组织的演变,也很好地反映出了马尔库塞所描绘的“单面的人”。马尔库塞对美国提出的何题是:爱欲文明能否取代技术文明?我的问题是:除了性爱之外,人类社会还应保持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