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乞丐王国

​维克多·雨果的不朽之作《巴黎圣母院》,向人们描绘了曾几何时法国巴黎乞丐们的苦难和生活,卡西摩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根据雨果《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为人们展现了卡西摩多鞠栩如生的形象。这个形象那样生动,使人们把他视为下层人的典型形象。令人奇怪的是,如今走在堪称二十世纪第一巨富大国的美国的土地上,总感到有不少人与这个形象相象。他们肮脏、污秽、衣冠不整、目光呆滞、行动迟缓,脸上带着一种看一眼便不能忘怀的可怜表情。这样的人为数不少,构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乞丐王国,也构成美国的一大社会问题。

​对于这些人,报章的正式叫法为Homeless,即无家可归的人。由于无家可归的人越来越多,朝野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这一段的报纸和政府发言人常常谈论这个问题。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都可以看到大批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或是坐在大街旁,呆呆的,或是向人要钱,或是蜷曲在哪个角落或门洞里睡觉,或是背着一大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在慢慢行走……这里可以举我亲眼所见的几个事例来谈这个问题:

  • 1988年,华盛顿。一位英国政治学者邀请我去一家黎巴嫩饭店吃饭。我们说好两人从下榻的华盛顿希尔顿旅馆走到那家饭店去,顺便看看华盛顿的夜景。我们傍晚7点从希尔顿出发,走到市中心最热闹的一条街上。有一位黑人拦住我们,问我们有没有零钱。这是我第一次碰到Homeles。这天晚上,在吃饭的来回路上,遇到的Homeless和向我们要钱的人不下十名。这个概率很大的。
  • 1988年12月,纽约。纽约的这类人物大概较为集中。那天晚上朋友开车一起去纽约,准备投宿在一位朋友家中。由于对纽约的街道不熟,车开进了哈莱姆区。这是纽约犯罪最高的一个区。当时已是夜半。只看到每一个街口都有成群的人,有的在大声喧哗,有的在喝酒,一种令人恐慌的气氛包围着我们。第二天像朋友一打听,知道作业闯入了哈莱姆区,不禁一身冷汗。
  • 1988年12月,纽约。到一位朋友家里去,走到他住的那幢门口,看见台阶上坐着一个人,正在吃东西。衣冠不整,旁边有一大堆破烂的行李。不由得提高警惕,迟疑要不要进去。结果那人先抬起头来,原来是一位老妇人。她说:“不要伤害我,我是无家可归的人,我只是坐在这里吃东西,不会做别的事。”听了她的话,心中泛起一种巨大的怜悯。
  • 1988年1月,伯克莱。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莱分校的东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每天中午去吃饭,要走过一条商业街。这条街上要钱的真多。就在商业街一侧的一个门洞里,连续几天我们都看到地上铺着旧报纸和纸板,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碎纸,每天晚上有人在这里就宿,盖着破絮。尽管我们没有见到那个人,但可以想象他是什么样的形象。

​这样的见闻很多,恐怕任何一位在美国的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冬天来临,西海岸各城市中无家可归的人特别集中。在旧金山市的市政厅门前,有成群结队的无家可归的人。在西雅图市的大街小巷,无家可归的人聚集在车站和公共场所。纽约的火车站厕所里,一大群无家可归的人在里面要钱,吓得一般人不敢上茅房;Grey Hound车站里也不逊色。1989年1月20日,是布什宣誓就任第四十一任总统的日子,在他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时,电视里穿插了一个画面:一名无家可归的人盖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在地上睡觉。可见,这个问题已经多么严重。

​1989年1月16日的《纽约时报》在头版上有一篇文章,讨论Homeless带来的社会问题。说的是一座小村,叫艾姆斯福特,成为韦斯特切斯特县无家可归的人的“首都”。这个村子共有3,300名常住居民,但无家可归的人却达378人。他们住在那里的四家汽车旅馆中。纽约州法律规定:任何人如果需要紧急住处,便应提供给他。所以县的福利部门安排这些事情。在这378人中,只有9人来自这座村庄,大部分人来自其他地方,如波士顿、路易斯安那、奥来根等地。韦斯特切斯特县1988年花了5400万美元来安置他们,今年计划花6400万美元。无家可归的人集中在这里,引起了当地人的惶惶不安,生活质量下降了,犯罪率上升了,殴斗增加,他们担心往日的平静会被打破。不少人准备前往他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家可归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和冲突。艾姆斯福特只是一个很小的社区,但遇到了这样多的无家可归的人带来的麻烦。整个美国加起来,又该如何呢?

​为什么有无家可归的人?这是一个不能简单答复的问题。有的人认为,那是他们自己愿意,很多无家可归的人看上去年轻力壮,他们宁愿行乞,也不愿去找工作。不少人对这样的人并不表同情。也有人认为,不久前将一些没有侵害行为的精神病人放出来,是无家可归的人队伍壮大的主要原因。他们精神上有毛病,不可能去从事工作,而他们的家庭或亲属也不愿意照顾他们,所以不少人沦为无家可归的人。

​说真的,在美国,在大街上见到不正常的人,不要感到奇怪,因为太多。也有的人从越战来分析,认为无家可归的人有许多是越战老兵,他们在越战中吸毒以支撑自己的意志,结果不能自拔,毁坏了身心健康,无法象正常人那样工作,也就只能走上这条路。如此等等。

​这种现象,颇令人费解。它对美国的制度和美国精神是一个挑战。一方面是商品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赤贫的人。就财富本身而言,美国不象一些发展中国家。那些国家资源本身匮乏,在怎么分配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而社会的财富,如果用另一种方式分配足以使所有无家可归的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问题是,这种分配方式在这个制度下难以形成,不符合这个制度的性质。

​或许有人会说,无家可归的现象与制度无关。那么,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也么有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政府和民间的不少机构的确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谈何容易。无家可归的人本身,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种现象的存在,对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挑战。美国并不会因有这些问题就被认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们照样认为美国是一个头号发达国家。然而,美国因有这些现象,从而被人们更好地认识。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政制和行政管理也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好的政治和行政系统,不在于它一开始就设计得天衣无缝,而在于它能针对不断冒出来的问题,来发展和壮大自身。自然,关键在于它要有这种能力,且这种能力要符合他们制度运转的内在逻辑。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