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乡土景观
一般人走马观花,得到的印象是繁华的大城市,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风驰电掣的骑车,五光十色的商场,形形色色的人群。美国的繁华主要体现在它的城市和大都市里。走马观花者,很容易把这些印象与美国等同起来。其实美国并不仅仅只有城市。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们不等于全部美国。
美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乡村的生活水平远不能与大城市相比。不到乡村去走走看看,不能算了解了真实的美国,至少不能算了解了全景。乡村的条件落后,驱使大批人涌向城市,乡村人口越来越少。如今,美国乡村人口只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几,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居住在城市中。也许这可以解释为农业发达,不需要那样多的农业劳动人口。实际上美国在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其出口量也大)。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必须采用机械化操作。
比较典型的农业州是中部、中东部和中西部几个州。如果坐飞机从东海岸飞往西海岸,不一定能了解在广大的平原上究竟有什么东西与大都市不同。只有在这些地方生活,或开车在则和谐平原的公路上行驶,人们才能感觉到差别。这叫做脚踏实地。天马行空,恐怕难以了解乡村景观。
在东海岸和西海岸一些地方,不容易看到大片的农田和点缀在这些田野中的农舍,也难得看到悠闲自得的放养的牛群和猪群,难得看到尘土飞扬的公路。我从纽黑文坐火车去费城,没有看到什么农田。而我乘车从爱荷华市去伊利诺州、密苏里州,以及在俄亥俄州内坐车,均能看到大片的农田。我愿意乘汽车五、六个小时以上,以观察乡土景观。
何谓乡土景观,这里可以做一些描绘:
- 农业州一般拥有广大无边的农田,这是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片的农田,除了一些坡度之外,很少有山丘、河流。这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很少的条件。象中国江浙那样的地势,要实现机械化极难。农田看上去很肥沃,黝黑的泥土。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在自己住的房子后面栽了西红柿,结果多的吃不了。土地只开发利用了不到二百年,肥力仍在。中国的土地开发了两千多年,大部分已成为贫地。
- 农业地区人烟稀少,开车几乎见不到人,可以看到的一些相互隔开的房屋。这些房屋隔得很远。通常是一家一户地经营农场。房屋的水准不敌,但不能跟城市相比。农村地区过于清静,动物反而自得其乐,不少公路旁边竖有招牌“小心有鹿”。一次在去芝加哥的路上,我亲眼看到三、四头鹿在路边玩耍。
- 农业地区商品经济不那么发达,文化也不发达,主要的中心是一些小镇小城。我们大约经过数十个这样的小城镇。小城镇一般较为破旧。实际上有的就是一条街,两旁有些商店。主要商品倒不缺,应有尽有。这是商品经济的力量。小城镇一般是两三层高的老式楼房,没有现代建筑艺术的成果。房子也不多,人口稀少。小城镇的人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相对保守一些,不入大城市里的人那样开化。乡村的公路也不能跟州际公路相提并论。乡村公路大部分是一来一往两条线,路面也不那么平整,与中国好一些的长途公路相差无几。但这些公路均有明确的交通标志,路面上划着明确的道线。从这些公路分出去的路,如通往农田或农舍,不少碎石子铺的,并无柏油,开起车来尘土飞扬,大有风尘仆仆之感。
- 乡村地区有不少破旧房屋,有的房屋倒塌之后,也无人管理,大概也没有人住。有的房子有人住,看上去也不很雅观。由于人们不断往城里走,农村地区的房屋不少均年久失修,或者无人居住。下一代一般到城里念大学,念完大学在城里找到工作。上一代过世后,他们也不会返回故里,或者贱卖,或者任其风吹雨淋。乡村地区显得有些破旧,与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形成鲜明对照。有些地方人全部走完,成为“鬼村”。
- 乡村地区提供了一些在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景象,如草地上的牛群、马群和猪群。自然这些畜群不能与内蒙古草原上的畜群相比。美国一般是一家一户经营,养不了多少。农民采用两种办法养牲畜,一种叫圈养,这平时看不见。另一种叫放养,把牛、猪、羊、马放在一个大围子里。有时候可以感到粪臭扑鼻而来。在美国这是很难得体验。
- 乡村地区的生活水准不入城市,不少人常常为经济问题犯愁。一些人受的教育程度不高,也难以找到好的工作,没有移入城市的条件。不少农民只能做些小买卖。我到密苏里州密西西比河边上的一家渔民家里去过。他平时捕些鱼,在家里卖,价钱也不贵。他住的地方就比较破烂,虽然有较大的地方,但多年失修。有少数地方几位贫穷。Y先生告诉我他去过美国一个最穷的地方。那里的人住在破房子里,没有什么家具,只有几张破桌子和椅子,一进屋有一股难闻的味道。那里的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虽然不能说这类人在乡村地区比比皆是,但为数不少。
乡村地区的状况,是相对高度繁荣的大城市而言的,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相比,欸过的乡村属于发达之列。这个对照告诉人们的道理是,长线差别在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但这种差别对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对美国社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在城市,乡村难以构成紧张态势。尽管没有找到良策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并且有恶化的倾向。不过乡村问题暂时或在一定条件下掀不起大波大澜。但对中国社会来说,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口在乡村,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就迥然不同。
美国的实际过程是,把人们吸引出相对落后的地区,使他们集中到城市中来。这个过程中和生产的发展过程结为一体,以此来化解农村地区的紧张态势。其实乡村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这个过程的极限在哪里?显然是有极限的。如果农业生产收到严重威胁,城乡差别就将陈伟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目前的体制下,很难想象有什么力量或方策能扭转人口的实际流向。
城乡差别存在的不可避免,是任何社会须当注意的。生活水准的差异,必定会在不同的人口之间构成紧张态势。这种紧张态势出现的时机有早有晚,但现代化过程中最终总要遇到这个挑战。问题不在于乡村发展了多少,而在于矛盾化解了多少,化解矛盾的方法是否产生新的矛盾。